查看原文
其他

走出都城光环的洛阳——新书推介《北宋西京城市考古研究》

更多好书尽在 文物出版社 2021-01-26


唐末战乱,洛阳城市受到极大破坏。

初,东都经黄巢之乱,遗民聚为三城以相保,继以秦宗权、孙儒残暴,仅存坏垣而已。全义初至,白骨蔽地,荆棘弥望,居民不满百户,全义麾下才百余人,相与保中州城,四野俱集耕者。

——《资治通鉴》


北宋时期的洛阳虽贵为西京,却与唐东都有着显著的差异。曾经华丽高峻的洛阳宫阙走向荒凉衰微,曾经熙熙攘攘的天津桥,也变得郊僻静谧。高官子弟大多迁居开封,其洛阳园池也日渐凋敝或被转卖,但洛阳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,吸引着他们,让他们死后仍要魂归洛邑。

走出都城光环的洛阳,究竟肩负了多少历史使命?又呈现出怎样的城市面貌?

城市研究新尝试:路犹远,尚在途


《北宋西京城市考古研究》从考古学材料出发,使用古今叠压型城址的研究方法复原城市格局,进而分析北宋洛阳城城市空间和城市定位,讨论城市社会和城市文化,是从多学科视角进行城市研究的一种尝试。

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点,例如城市转型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联、人与城市的互动关系、唐宋变革在洛阳城的具体体现等等,使作者愈发认识到城市研究的复杂性,以及单一学科在材料和方法上的局限性。如何从残砖片瓦中找寻历史的轨迹,从琐碎的细节中发现空间的逻辑,又如何透过有形的古代城市格局和肌理,看见城市中穿梭的人群和他们的精神状态,触摸无形的历史温度。这正是城市研究的魅力所在,也是作者执着探索的方向。


研究创新之一






对城门位置、街道尺度、里坊变化、漕河水系、城外乡里分布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,理清了城市格局,丰富了对北宋西京的认识。在此基础上指出城门的封堵、河道的变更、道路等级的升降等城市格局的变化,其实集中反映了北宋西京外郭城的城市重心向东转移,偏于长夏门以东区域。






研究创新之二






分析宫城、皇城、东城位置和范围,发现东周王城和唐宫城之间的小夹城应属于北宋皇城范围;确定了唐宋时期宫城大内重要参考系——“五纵四横”,即南北方向的五条主要轴线,和由东西方向横街或墙体构成的四重分隔,北宋时期除上述横街分隔形成的条形空间外,还出现了由双重隔门分隔形成的环形空间。值得注意的是,文中以西京洛阳宫城中出土的遗迹和遗物为基础数据,采用大数据的分析方法,发现北宋时期东城超越大内成为宫皇城区域中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。






研究创新之三






结合文献材料,对西京名人宅园、官署、驿站客馆、粮仓、寺观、市场的主要城市要素进行复原,将城市与人类生活紧密结合,探讨城市格局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。研究发现,城内市政区、交通要道和城市服务区、商业区以及高官宅邸等功能区非常集中地分布于城市东南,乃“集聚的空间”,其实是围绕河南府廨临阛坊而形成了北宋洛阳城的城市核心区。






研究创新之四






唐宋洛阳城格局的变化,主要有两点,一是城市重心的东移,即城市东南形成新的核心区;二是城市脉络的重建,即街道上升为组织城市的第一要素。事实上,城市组织和建设的内在逻辑并没有变,仍然是“围绕核心区进行建设”,只是唐代的核心区在西北宫城,而北宋的核心区在东南府廨而已。由此也可见北宋洛阳城地位的下降,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政治性。





上述研究告诉我们,北宋时期洛阳城城市格局的变化、“休闲型”城市的转型,不是一日而就,也非规划所得,而是一个被战乱摧毁的城市的重新复苏,一个被摒弃的都城的被动选择。



作者简介


王书林,1984年生。本硕博均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,2018年获博士学位。自2009年始就职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。研究方向为建筑考古、城市考古、文化遗产保护。



图书目录


书  名

北宋西京城市考古研究

定  价(元)

92.00

著  者

王书林

出版日期

2020年6月

责任编辑

谷  雨

ISBN

978-7-5010-6695-7


文物出版社官方旗舰店

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


供稿:艺术图书中心

编辑:零露


文物出版社


坚持特色,精益求精;

服务公众,分享阅读。


长按识别二维码,马上关注我们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